思智阅读馆

字:
关灯 护眼
思智阅读馆 > 朕只想做个昏君 > 第122章 尚方宝剑

第122章 尚方宝剑


林止陌一手负在背后,铿锵有力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四个大字:“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所有人愣了一下。

在场许多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可是这四个字还是头一回听到,字面意思倒是很容易理解,但怎么操作却不得而知了。

蔡佑忍不住率先问道:“敢问陛下,何为以工代赈?”

他虽然是个反派,但毕竟是户部天官,十几万灾民的温饱与他相关。

“施粥,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将他们组织起来,疏浚河道、修建房屋、开垦荒地等等,衙门出工钱,或给予粮食……”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方面起到了赈灾的作用,另一方面,灾民有事做之后,哦,尤其是在为他们自己做,他们会更加安分守己,可以减少不法事情的发生。”

林止陌的声音在安静的太和殿内回荡着,以工代赈在后世可是非常的有名气,他一个非历史专业的都知道,不过在这个世界,不管是大武还是之前的历朝历代,朝廷都没有以工代赈的意识。

赈济是赈济,工程是工程,从来没人会把这两个词联想到一起,因为大武的百姓不仅要纳税,每年都还需要服徭役,所以根本就没人会往这个方向去想,去思考。

殿上百官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这个新鲜的名词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仔细想想,其中蕴含的意义非常大。

甚至一举多得。

“原来如此,此法看起来似乎很不错。”

“正是,灾地百姓人心浮动,但若是让他们自己修建家园还管他们吃饭的话,很能安抚民心啊!”

“不错,若仅仅施粥放粮,灾民容易养成依赖心不说,吃饱后无所事事更易滋生事端,如此甚好。”

“如此看来单纯的放粮施粥倒是效果最差的了,最好再辅以免税免徭役等手段,那便更完美了。”

宁黛兮在帘子后听得清楚,她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奥妙,虽然不认可林止陌这个人,但非常认可这个点子。

林止陌看着一脸沉思的蔡佑与宁嵩,还有笑眯眯的徐文忠,说道:“灾民各自回乡后让他们自己干活,衙门不必再派大队人马巡逻警戒以防滋事,只要正常维持他们的劳作与日常秩序,以及准时管饭即可,三位阁老以为如何?”

徐文忠拱手,深深一躬:“陛下圣明,以工代赈,妙极!”

蔡佑却开口问道:“确实很妙,但臣请问陛下,灾情涉及三省,不知如此众多人口所需的口粮如何置办?户部存银紧缺,绝应付不了。”

林止陌没理他,转身看向那道帘子,“这便要请太后,和慈善总会出手了,朕将拨银百万两作为启动资金,并且向天下善士募捐,从江南购粮,同时公告三省灾民,此乃我大武朝圣母皇太后的慈悲。”

百官又哗然了。

圣母皇太后?这个词……用得稍显肉麻了点,但不得不说将对大武朝廷和皇室的形象大有增益。

宁黛兮也在愣了一下之后嘴角扬了起来,这个称呼,她很喜欢。

她清清淡淡地说道:“好,哀家准了!”

声音从帘子后传出,原本想有事没事反对一下的几个御史和给事中顿时偃旗息鼓。

“谢太后。”

林止陌这时才问蔡佑,“蔡阁老以为如何?”

蔡佑也再没话说,当即拱手:“臣附议!”

林止陌点点头,接着忽然脸色一沉,冷冷说道:“朕知道,每次赈济时总有官员会趁机捞上一笔,从京城发到各地灾区,被各级官员一层层过手,怕是不知道要扒掉多少层,到灾民手里只怕已经剩不下太多,所以……”

他伸手一招,王青将一柄长剑双手奉上。

林止陌喝道:“翰林院侍读季杰,朕封你为三省巡按,掌赈济监督之事,凡官吏渎职贪污,持此尚方宝剑,无论品级,你可先斩后奏!”

轰!

整个太和殿炸开了锅。

尚方剑他们知道,原意是指收藏在尚方的剑,后来代指是皇帝御用的一把武器而已,可现在林止陌却将这把剑赋予了这样一个威风八面且无比恐怖的权力,他要干嘛?

然而徐文忠以及一众清廉的官员却眼睛亮了,几乎就要大呼漂亮。

他们对于贪官,尤其是在灾情之下仍然视百姓于无物,侵吞赈灾钱粮的官员,是深恶痛绝的,而现在,皇帝这番杀气腾腾的话,和这把杀气腾腾的剑,将高高悬在那些贪官的头上。

想贪?问问你脖子上的脑袋,还敢不敢?

季杰已经呆住了,看着近在咫尺的宝剑,浑身僵硬,完全没了反应。

三省巡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林止陌又一声冷喝:“季杰,百万灾民翘首以盼一片清朗的天,你接不接,敢不敢?”

季杰一个哆嗦,从呆滞中醒来,只见他脸色忽然间涨红,大声应道:“臣,敢!”

“好!”

林止陌将剑放到他手里,笑道,“你母亲以你为傲,而你却丢下她近二十年,所以,好好的替朕巡视三省,待你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名声响遍天下,再风风光光的回去接她!”

季杰的眼中泪水涌动,终于再难忍住,大哭着跪倒:“臣必不负陛下期许!”

所有人懵逼地看着这一切,莫名其妙多了个三省巡按?可这个钦差的权力太大了,看谁不顺眼谁就死啊。

立刻有十几人跳出来就要反对,林止陌冷冷的一眼扫去,冷冷道:“怎么?想把这个巡按抢到你们手中,好方便你们的自己人去贪么?”

那些人顿时哑口无言,皇帝的动作太快,导致他们都没来得及反应,这时候如果再反对,那就真的有皇帝说的那种怀疑了。

徐文忠一步踏出:“陛下圣明,老臣极为赞成,附议!”

接着卫国公等三公诸侯以及众多翰林院学士、编撰等全都出列附议。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